20100731鹿港老街的建築

鹿港老街的建築

過去學生時代最喜歡的就是鹿港老街,雖然如同主席大人說的充滿商業化,但鹿港是保留各年代建築最完整的聚落,從清代的閩南式建築、日治時代的洋樓、近代融合各式建築特色的混凝土建築等…… 順便把記憶中的印象回味一下,記錯的部分也請大家幫忙指正。

1.當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時,起因是官逼民反,為了挽回民心除了奏封媽祖為天后,並在原來的天后宮後方,也就是老街瑤林街起點處蓋了當地稱為新祖宮的敕建天后宮來攏絡民心,並將當時諸羅民間義軍協助清軍平亂大書特書,並把諸羅改名為嘉義(嘉獎義民),強化中央統治。下面這張就是瑤林街老街的起點,新祖宮。

 

2.新祖宮的屋簷採燕尾(翹)脊設計,還有交趾陶的裝飾。古來只有敕建、或仕官之後的建築才能用燕尾(翹)脊,即使富甲一方的商人也只能使用馬背(平脊)。

 

3.馬背式屋脊,也就是平脊

 

4.鹿港閩南式的建築最大特色就是紅磚紅瓦,還有地上的地磚

 

5.除了紅磚紅瓦外,閩南式的建築還有個沒有特殊用途,但很有意義且大家都有設置的屋外設施,鳥踏。為了給與人們共同生活的鳥類停留而設置的,大家可以在屋簷的下方看到突出的長條狀的磚塊所形成,顯示先民願意與鳥類共生共存的傳統,但是到現在……. 已經沒人重視了……

 

6.閩南式建築的木構特色常採用斗栱式的結構。所謂斗就是十字型的卯口,也就是泛稱也凹槽的榫槽通稱,而升就是桁樑末端有向上單向的支撐。下面這張照片就是一斗二升,完全不用釘子。

 

7.這張照片就所謂的穿斗式,三斗四升,大戶人家的常見格局。不禁要佩服古人智慧,把力學應用在生活上,古厝屹立百年而不傾。

 

8.木製窗格和磚製窗格為閩南建築的特色之一

 

9.

 

10.傳統漢人的姓氏,多有自己的堂號。像我們常見的台灣第一大姓陳氏的「穎川」堂,而姓李的則多為「隴西」這個堂派。但同姓氏通常不只一個堂號,表示發源地不一樣。理論上同一姓應出自同一來源,但古代中原地區,很多人在改朝換代或家族發生大事時,常為了躲避滅族之禍,常有被迫改姓的事發生,甚至遠走他鄉另成一脈,或因分家自創堂號,因此常產生了同姓不同堂。
過去鹿港老街都是有錢人的住宅,自然要在門上書上堂號。

 

11.歧陽衍派,"歧陽"是堂號,而"衍派"表示同宗族人的房宅。

 

12.瑤林街第一高樓 "潯海衍派" ,樓高四層氣勢非凡,尤其在狹窄彎曲的老街中,更顯的鶴立雞群。立面線條筆直對稱呈現幾何美感,深褐色油漆表現出穩重。山牆沒有華麗的飛簷及繁複的柱飾,如此經典的建築在號稱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台南及台北都未見,堪稱是閩南式建築之最。

這間經典古厝是哪一家的呢,其實是鹿港大家之一的施氏,在鹿港施氏有兩個來源,分別是渤海及潯海兩堂。

 

13.古與今,前面那間就是瑤林街第一高樓,右邊這間是棟現在建築,相較之下尤然氣勢非凡。

 

14.這間就特別了……除了堂號德潤堂外,上面還有徽飾,有人能告訴我那代表什麼嗎?

 

15.也有自創堂號的,像這間半邊井的王家,使用的堂號是來自其宋代的祖先的典故,三槐挺秀,有興趣請參閱蘇軾的 "三槐堂記" 有詳細說明。這是較晚期的建築,已經融合閩南式建築與日式洋樓的大戶人家宅邸,立面充滿日式洋樓的特徵,而結構與側面型式則採閩南式建築。

 

16.再晚期到了日治時代,開始流行日式洋樓風,整條中山路多可見當時的洋樓,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有其歷史意義之一的建築,就是這間百川醫院,突出的女兒牆與拱型大面積的開窗是少有的特色建築。右邊那間則是標準的日式洋樓立面之一。

 

17.再後來光復後沿襲日式洋樓立面但拿掉女兒牆回歸馬背式平脊斜瓦屋頂的洋房。

 

18.後來的洋房採用磚瓦與混凝土混合的建築,但主要牆面仍然採用磚塊砌成。

 

19.最後,其實老街裡也有解說牌,只是躲在轉彎處又被停車,美意大大打折…..

 

20.新舊之間

本篇發表於 旅遊隨拍。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